神奇万沟 古韵新辉
2025年10月26日上午,几位历史文化爱好者听闻阜南县王化镇境内藏着一处颇具传奇色彩的万沟村,遂驱车前往,一探其究竟。

初到万沟,一口古井便率先映入眼帘,旁侧的石碑上清晰镌刻着《万沟古井简介》:“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乡贤孙正祥(时称孙老员外)迁居万沟沟东。彼时,村民皆依赖门前沟渠取水度日。某岁大旱,沟渠干涸,百姓饮水艰难。孙正祥见状,率儿孙于沟底掘井,未及数尺,便有清泉汩汩涌出,水质澄澈透亮、入口甘甜。孙正祥大喜过望,随即命人掘土砌砖,将井修缮完好。此井水质绝佳,三伏天井水冰凉刺骨,数九寒冬井口却热气蒸腾,实为难得的上等清泉,长久滋养着当地百姓。后人为感念孙正祥的善举,便将此井称作‘孙公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万沟周边仍有千余名乡民依赖这口古井水生活。随着时代发展,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陆续打了手压井,孙公井才得以“歇脚”。1994年,孙氏族人孙井涛牵头,联合孙玉前、孙文辉、孙文明等人,将古井封口保护于地表之下,让这份珍贵遗存得以留存。2019年,万沟村被确定为省级中心村;经村“两委”研究,并征得孙氏族人同意,2020年6月,村民们将古井重新挖掘修复,让这口沉寂数十年的老井重见天日,成为后人追忆过往的鲜活印记。众人合力搬开井口的石磨盘,清澈的泉水依旧盈盈涌动,引得在场者无不称奇——此为万沟“第一奇”。

探寻完古井,沿数十米整洁的村道前行,一座充满乡土气息的万沟民俗馆映入眼帘。馆内陈列着旧时种稻农具、老式纺车等老物件,静静诉说着万沟的农耕往事;墙上悬挂的“濛洼儿女家国情怀 吕蒙故里淳朴乡风”牌匾,更是将当地的人文底蕴与精神传承凝于一字一句间,令人驻足赞叹——此为万沟“第二奇”。

在对民俗馆的赞叹声中,众人又驱车数分钟,来到村外的田野间。一块镌刻着“万沟新石器晚期遗址”的石碑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数千年的文明积淀,让人为之震撼——这便是万沟“第三奇”。

抬眼望去,旷野间稻浪翻滚,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新时代的生机与古老的土地交相辉映。田埂上,一位姑娘正俯身查看稻谷,剥开稻壳,粒粒鲜红的米粒赫然呈现。众人正好奇之际,又见一位佩戴“秸秆禁烧”袖标的精壮青年在田埂上巡逻,上前询问方知,他正是万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庞坤。

听闻众人对红稻的疑惑,庞书记热情地从兜里掏出一张彩页,向大家介绍起这独特的“万沟丁寨红贡米”:“万沟丁寨红贡米产自阜南县王化镇万沟,三国时期此地隶属富陂县。据《三国志集解》记载:‘富陂,汉旧县。县多陂塘灌溉稻,故得陂。’由此可见,王化镇种植水稻的历史已近两千年。这种红贡米颗粒饱满、色泽艳红,仿若玛瑙珍珠,熬粥做饭时,香气能弥漫满室。自汉代起,富陂县郡守便将其作为贡品敬献朝廷;清代乾隆皇帝品尝后,更赞曰:‘朕当亲尝知其味,赤粮确比黄粮优’。”

庞书记进一步解释,万沟丁寨红贡米的独特,源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这里的土壤含丰富矿物质,呈褐色,有三大特点:一是‘夜潮性’,即便大旱时节,白天烈日炙烤得大地龟裂,夜间土壤仍能恢复湿润,保障庄稼长势;二是结构优良,软而不烂、肥而不腻、爽而不漏,即便水深也不易陷脚;三是‘改种性’,无论从何处引进的稻种,在此种植三年后,米粒都会自然变红,品质也随之提升。”

此外,红贡米还富含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及铁、锌、钾、钠、钙等微量元素。如今,万沟丁寨红贡米已走出“贡品”的殿堂,走进普通百姓的餐桌,当地流传的“一家做十家香,十家做饭香满庄”,正是对其品质的生动赞誉。更令人欣喜的是,万沟村已将红贡米发展成系列产业,产品远销各地——这便是万沟“第四奇”。

万沟的神奇不止于此。在庞庄,一面“光荣墙”格外醒目,墙上记录着村里参军入伍者的简介,他们有的驻守海岛,有的戍卫边关,这份踊跃参军、报效祖国的赤诚,让人肃然起敬。

离开光荣墙,不远处的“张集电子产品生产厂房建设项目”工地一片繁忙。庞书记介绍,该项目的投资人张总,正是他牵头引进的返乡创业青年。

从千年古井到新石器遗址,从非遗红贡米到返乡创业项目,万沟的古韵与新机交织共生。听着庞书记对村庄未来发展的畅想,同行者无不感慨:照此态势,未来的万沟必将更加迷人。同行的大学学者更是触景生情,即兴赋诗云:
“万沟藏古韵,
万沟育新机。
万沟培文脉,
万沟映彩霓。
万沟云影动,
万沟客程奇。
待到再访万沟村,
锦绣满村诗满园。”
欢声笑语中,众人依依不舍地告别万沟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充满神奇与活力的土地,未来定会绽放更耀眼的光彩,美得让人流连忘返。(陈波/文 陈广安 刘亚鹏 郝之奎 /摄)




皖公网安备 3412020200000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