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奉献三十载 无怨无悔写青秋
来源:本站原创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兰台奉献三十载 无怨无悔写青秋
——记界首市委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张瑞华事迹

6月14日,正值周日休息。但界首市组织局档案室里一位瘦弱的老同志却在认真查找一个刚去世离休干部的档案资料,他熟悉地按部门、年份等登记本分类查找到一个档案后,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抄下其简历,又端端正正盖上印章,麻利完成一项应急任务。——记界首市委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张瑞华事迹

这位老同志名叫张瑞华,男,195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界首市委组织部副科级组织员。自1984年从事档案工作以来,他一直与档案打交道,至今已有31年。但认识他的同志都知道,张瑞华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辛勤工作,把枯燥无味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获得“安徽省干部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阜阳市干部档案工作先进个人”“阜阳市保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刻苦钻研 由“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1984年5月,因工作认真且写得一手好字的张瑞华从教育系统被选调到县档案局,从事文书档案的整理工作。从此他便整日“窝”在档案室里写写画画、装装订订,这样一干就是10年,由于工作出色,1995年9月,他又被调到市委组织部,从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与之前相比,虽同时档案管理,但干部人事档案与普通档案在管理形式业务性质以及整理方法上差别很大,政治性、保密性、专业性更强。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他更为刻苦钻业务知识,并对所管理的人事档案,他逐卷逐人、逐类逐项整理校对,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归档,力求管理上更加科学规范,查找上更加方便快捷。由于他每天早出晚归在档案琢磨研究,翻来覆去地整改,在工作中他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套路来。
“我们这个档案室的台桌上,从来都不放零散材料和档案。”张瑞华告诉说,这样做不仅是为干净整洁,更是为了资料及时归档整理,否则时间一长、材料多了,就容易混乱而出现纰漏。张瑞华几十年养成的这样一个习惯,无论是多晚,只要一接收到材料立即裁切、登记、归档,从不拖拉。而且,张瑞华常年坚持把收到或退回的资料随手登记,这样好习惯为张瑞华工作带来的方便并减少了“扯皮和麻烦”。
2015年6月份一天,界首市直部门的一位组织干事找到组织部档案室,说上报本单位一部分同事的的工资晋升表被档案室保管丢了,张瑞华听明原因后,就随手拿出他工工整整记录的一大本材料收发登记本并指给这位组织干事看。只见其中有一页,工工整整记录下了,5月18日,该单位的司机同志送到档案室部分同志(15人)的工资晋升表,并写有具体姓名,还有上交材料的同志签字。这位组织干事一下子就傻眼哑口无言了,反过来对张瑞华工作细心细致伸出了大拇指。
为了做到档案及时更新,能时刻反映干部动态变化,张瑞华打破档案管理每二年整理更新档案的规定,改成平时的分散整理,这样虽添加工作量,但是却做到干部档案科学管理,为组织提供客观真实最新信息。
张瑞华告诉说,档案室的日常工作就是收集、登记、造册、归档。目前所管理的档案对象档案分为在职、退体、开除、退职、病故、无头档案、人事监察等4500多件,其中在职干部1420件。仅在职干部每年都需要收集年度考核、逐人登记等档案资料。一年之中集中收集加上平时零散收集的,每年收集3000多件次,平均每天就10多件。
对于个别特殊档案更要细中又细,不能有一点粗心马虎,否则就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张瑞华举例说:“界首全市仅叫王伟就有6位,而且同字同音,有的还是一个单位的。”因此他对重名的在档案上做到了如指掌。
尽管在1995年至2012年间,档案室就只有张瑞华一人负责,但从未出现过一次过失。曾经组织部里一位领导评价张瑞华:做档案管理这样工作,要论认真和细致谁比不了他。
爱岗敬业,把“档案资料”当成“宝贝”
“你可别小看这一袋袋档案资料,这可是关乎到每位干部的“提拔、工资调整、奖惩、退体”等重要工作节点。”在别人眼里看到只是普普通通几张纸,但在张瑞华眼里,那都个他心中的“宝贝”。
“档案是个宝,谁也离不了”。张瑞华认为,每个档案都是一位干部的最具效力“身份的重要证明和依据”,是向上级组织部门提供严肃而又真实客观凭证,就是为了他心目的“宝”,30多年来,张瑞华不知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1999年下半年,由于城市建设规划和开发建设,原市档案室库房需要拆迁,当四围墙拆掉后,档案安全没有了保障,为了保护这些“宝贝”,没用任何人安排,他毫不犹豫住进库房日夜看护,不顾炎热酷暑,蚊虫叮咬及库房防虫的药味,近三个月时间他和他的“宝贝”日夜厮守,哪怕出了一身皮炎也不悔,直到档案全部安全转移。
2004年,界首市委组织部争创档案目标管理国家一级单位,几千卷档案需要重新整理,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为确保如期完成,他建议领导从乡镇及市直有关单位抽调10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的干部,专门协助从事的档案的审核整理。之后自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历时9个月时间,他每天早出晚归,还经常加班到深夜,他既要搜集材料,进行登记造册,还要接待查档人员,每天忙得不可开……尤其对在职人员的花名册,要求标准更高,他经常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妻子早已睡着了,饭也早凉了,妻子时常埋怨他:“你整天家务一点都不问,这个家成了你的旅馆,档案室成了你的家!”最终张瑞华带领他的临时团队成功审核整理1696卷,效率之高、标准之严,令同行赞叹。
坚守底线,坚信有“舍”就会有“得”
也许在外人看来,档案室太平静了,甚至平静得有点压抑,但张瑞华深深懂得,干部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有较高的党性觉悟,要自觉坚守原则,秉公办事”。
“绝不拿原则做交易。”这是张瑞华工作的底线。为了这个底线,张瑞华曾让不少人“碰”了“钉子”,工作30多年里,他曾碰到少数干部在填写履历表时,出生时间填晚,入党入伍时间填早,学历填高等现象。有些人甚至托亲戚朋友走关系说人情,想擅自改动档案记录。每当碰上这类事,张瑞华就刚正不阿坚持纠正和回绝。他时常为档案室收到个别他所熟悉的官员受到处分或遭受牢狱之灾的文件而深为惋惜,并以此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
2010年,在一次干部选拔任用时,个别干部通过各种手段和关系带着礼品打到他家想把的档案出生年月改小一点,没想到,他一口回绝,并劝别人不要走歪门邪道。张锐华告诉说,时至今日,一位市直干部还依然对他耿耿于怀,说是因张锐华在他提拔的关键当口没有高抬贵手——把年龄改小两个月。不然的话,他现在早就是单位一把手了。
“不能让一个投机钻营者得利,也不能让一个老实人吃亏。”这是张瑞华一直坚持的原则。一次,陶庙镇两位老同志到档案室,要求查找个人在1955年前后的档案,张瑞华不厌其烦,一丝不苟地从相关档案,均一无所获。通过几天努力,最后从“无头档案”终于找到两位老人早已发黄的两张原始档案。后来凭着这两张原始材料,两位老人顺利地办理了定期补助手续。当然张瑞华也婉言谢绝了两位老人执意宴请。
同张瑞华在一个单位的同事曾说过,张瑞华30多年来,一直坚守清贫,耐得住寂寞,也曾多次谢绝领导同事劝说更换岗位的建议。为此,张瑞华“舍”去很多的东西。
至今,他一家人还住在80年代单位房改时给他提供一套67平方米的“筒子楼”里;
至今,他为自己甚至连电瓶车都没有买过;
至今,他无法弥补对已逝老父亲的愧疚……
对待家人,张瑞华更感到愧疚和辛酸,感觉亏欠家里太多,甚至作为父母唯一儿子的他也很少回去到农村看望尽孝父母。2002年6月份,家住太和税镇农村老父亲生病住院,当时正赶上张瑞华抽调人员集中整理档案,他每天需加班加点带领几位抽调的同志进行工作,只好把父亲托付给妻子和姐姐照看……。张瑞华妻子段文侠告诉说:因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他老父亲生病住院,他都没时间陪陪老父亲,甚至在他父亲临终前,他也未能跟前,这也成了张瑞华永远的遗憾。
张瑞华的“舍”也换来诸多“得”。 在档案工作30多年来,张瑞华从来没有出现一次偏差和失误。换来的是界首市委组织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一个个奖牌和奖杯,换来的是界首广大党员干部对他们的交口称赞。2005年,张瑞华管理的档案室被中央组织部认定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这也是阜阳市首家获得此荣誉的县级单位,由他指导的市教育、卫生、人事三家单位也同时获得殊荣。
“平凡之中见伟大,点滴之中见精神”。张瑞华同志正是用他正直诚实的人品,甘于奉献的品格,坚持原则的勇气,诠释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者对党的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树立了一位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陈振强)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