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地 >> 正文

雄浑沉郁 苍莽大气——国画名家张卫平做客太和文化艺术中心

来源:阜阳热线网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张卫平艺术简介:

张卫平,字田月,男,生于1953年元月,甘肃临洮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访问学者、西藏林芝画院名誉院长。

主要艺术成就:


敦煌系列作品

敦煌系列作品




 









 

作品《远古的辉煌》、《红军走过的地方》获文化部第八届、第十二届群星奖;《流动的山脉》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五月阳坡》获中国美协纪念延座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陇山雪早》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黄河雪早》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作品入选第二届、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翻越夹金山》入选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榜罗会议》入选甘肃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美术作品展。获甘肃省政府一、三、四届敦煌文艺奖,多次获甘肃省美展一、二等奖。 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青岛、扬州、兰州等地多次举办个展。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出国艺术交流展,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英国、印度、日本、叙利亚等国展出。

作品发表于《国画家》、《美术》、《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并出版有《张卫平》美术作品个人专辑多部。
作品赏析:












名家点评:
 

高古苍茫 沉郁雄奇
——张卫平绘画艺术印象
 
  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在中国古典艺术语境中,天人合一历来是艺术表现的极致境界。一个有建树的艺术家,必然要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心灵历炼过程中,妙悟自然、融于自然,才能领略和表现天地大美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张卫平的油画和水墨人物风情画,就不难理解其画作所带给人的强烈视觉震撼和心灵叩击。这种美感力量的精神源头,乃在于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山川精神和谐交融、相互辉映所产生的独特魅力。
  张卫平绘画艺术世界的多姿与高妙,与他自幼积累的深厚传统功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是分不开的。他出生于渭水源头一个有名的书画世家,祖父张教三曾师承齐白石,父亲张露天、伯父张璧原都是名噪一时的国画家。他自幼承家学,习音律、绘画,勤谨笃学,熔炼画格,艺业精进,打下了扎实的音乐、绘画基础。更加幸运的是,少年时代的张卫平还结识了支援大西北的常书鸿、吕斯百、朱乃正等著名画家,引导他走向了绘画艺术王国的神圣殿堂。
  于是,列宾、雷诺阿、莫奈、梵高、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在他面前耸起了一座座绘画艺术奇峰。从此他心摹手追,勤习不辍,开始了他艺术创作的漫漫苦旅。他精研博采,不断向艺术高峰冲刺,1990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深造;200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进修。期间,得到了著名画家石虎、唐勇力、杜滋龄等人的教导和提携。在他们的点拨下,张卫平明心见性,悟得自家山石。他的艺术灵感被激发,创作激情被点燃,画风翕然一变,进入了绘画艺术的高境界。
  张卫平认为,要成为一个有建树的艺术家,必须要以包容的心态和前瞻的眼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汇中西、各取其妙,才能卓然自成一家。建立在融汇中西方艺术思想和绘画语言的基础上的张卫平的绘画世界无疑是多彩而丰富的。他国画、油画兼修,将国画的意境、写意技法融铸于油画创作之中,将油画的厚重粗犷的笔触引入国画的创作技法中,从而使他的油画在实象之外始终充溢着淋漓的元气,得国画意境、气韵之妙;而国画则显得雄浑大气、气势磅礴。
  纵观张卫平不同时期的油画作品,就会发现他的油画创作呈现出由对山川景观的写实性描绘到写意性表现的变化轨迹。他早期的油画作品注重对西部山川和人文景观的实像再现,画家对人类远古文明的终极关怀和对西部山川深蕴的人文内涵的深度挖掘,赋予画作雄浑壮美的大气魄和激昂向上的高格调。如《远古的辉煌》、《黄河雪早》、《天山雪韵》、《骨碎魂存》等作品中,画家以目接千里、心游万仞的大视角结构画面,奔腾不息的黄河、苍莽沉雄的叠嶂苍山尽纳画面,目尽千山的高远与视通万里的辽阔造成一种博大沉雄阳刚的壮美图式,鲜明的揭示了大西北长河苍山莽原所内蕴的雄强风骨。
  张卫平油画除了对西部山川本质的精神性书写之外,还呈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情。他的油画中反复出现的黄河、雪山、古堡、苍塬、民居、水磨、窑洞等西部意象,或高古苍茫、气势磅礴;或沉郁雄奇、阳刚粗犷;或苍凉荒寂、神秘肃穆,皆能于严谨中蕴雄浑,庄严中寓神秘,颇具匠心于无迹、出意境于天成的大美风范,让人在瞬间的心灵震荡中深味西部历史的悠远和岁月的沧桑,于亘古寂寥中追寻人类远古文明的足迹,从而使自然美与人性美通过艺术美而交融契合。
  相对于张卫平前期油画沉实严谨的艺术语言,他近年来的油画创作表现出强烈的写意性和抒情性倾向。他的笔触更加厚重粗犷,富于激情和力量感;色彩更加热烈奔放,富于活力和律动感;物象更加抽象朦胧,富于写意性和符号化。在《夏河民居》、《红军走过的地方》、《圣火之夜》、《城市之光》等一系列油画作品中,张卫平敏锐地捕捉自然景观最富于特征的瞬间印象,忠实地表达自己的心灵感觉。在这里,画家突破了景物“形”的束缚,以色彩作为情感的载体,以最恣肆粗犷的笔触极力营造或雄浑、或热烈、或苍凉的意象氛围。如《圣火之夜》一画,可以说是色彩的舞蹈,画家仿佛赋予了色彩以生命。那无限丰富和极具层次感的色块的交响、碰撞、弥漫、流淌、喷涌,生发成一种雄浑的韵律美感,而金黄色与红色的铺陈交融,使画面色彩明丽跳跃,营造了一种燃烧的辉煌的情境,让人在火树银花的诗意境界里深深沉醉。
  张卫平的水墨写意人物风情画以充满神性的雪域高原作为人物生存的人文背景,藏女、喇嘛、牦牛、雪山、佛寺、苍茫风雪等高原意象所呈现的画境指向一种蛮荒苍凉之美、粗犷辽阔之美和宗教的精神之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雪域圣境的的人文环境中,画家以“人与自然”为题旨,展开了对人物命运的思考与精神表现,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悲悯情怀。
  张卫平的水墨写意人物风情画的空间图式充满了极强的个性张力。那焦墨渴笔恣肆挥洒出的雪峰和苍山高峻而巍峨地矗立,横绝画面,往往占据了画幅上方三分之二的位置,造成一种逼人的气势,而苍茫风雪又营造了苍凉荒寒的意境,在这样的空间图式中,人物坚韧、强悍与顽强的生命精神得到强化与张扬。
  笔墨表现方式上,张卫平大胆突破传统人物画的束缚,以山水画的笔墨技巧画人物,以干笔皴擦的粗犷笔触写意藏族牧民的坚毅刚强的性格,以老辣遒劲的线条刻画藏民满脸的风霜和心中的沧桑,从而使作品中人物意象与山石意象浑然一体,展示出对“人与自然”主题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照。张卫平还善于处理黑、白、灰的关系,重视留白,强调黑白对比,使画面呈现出空阔静谧的空间感。
  张卫平是一位不断进取的画家。他师前贤而不拘泥于成法,师造化而不照抄自然。在多年的艺术探索与实践的中,他有意识地进行空间结构、笔墨美感的变化,在绘画语言、色彩基调、艺术节律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雄强沉郁、苍莽大气的艺术风格。这是一种必然的升华。我们期待着张卫平一飞冲天,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