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地 >> 正文

脱贫只是目标 致富才是目的 阜南县全力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来源:阜阳热线网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去年脱贫今年富,致富路上不发愁!这是2月6—7日在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县2016年脱贫出列村采访时脱贫户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田集 镇赵老村竹园自然村今年37岁的村民刘海峰几年前因一次交通事故致残,妻子也是一个多年的“老病号”,2014年,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刘海峰家被评议为贫困户,同时,也成为阜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浩的结对帮扶的“穷亲戚”,由于他家住在村子路口,人流量大,地理位置好,为帮助他早日实现脱贫,驻村脱贫工作队给他申请了6000元奖补资金,让他在家开了一个小卖部。“自从俺开了小卖部,每个月都有近千元的收入。王部长县里工作那么忙,还时不时的来看俺,叫俺有啥困难给他讲,现在俺脱贫了,啥困难都没有。已经开春了,俺准备把货上全的,货全可多方便群众”。刘海峰开心的说。








       该村前肖庄自然村75岁的村民肖树品导致贫困的原因与刘海峰不同,因为他老两口都上了年纪,自己外出打工没人要,其它重活干不了,妻子患脑血栓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肖树品多年前有养羊经验,根据当前市场发展前景,就鼓励他发展小型养羊产业。2014年,他拿着政府给的6000元脱贫奖补资金买了7只母羊和1只公羊,去年每只母羊下了3只小羊,2017年春节前他卖了6只公羊收入近6000元,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俺最近准备再买20到30只母羊,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到年底收入个5、6万”。记者采访他时,看到他请的瓦工们正在院里忙碌着,扩建的三间羊圈根基已经拔地而起。


 
       与肖树品同村的56岁村民刘建德是村里的“回迁户”,早年因为家里穷,自己还患有慢性病,至今也没有找到媳妇。因此,成了全村出了名的“老光棍。”人穷不敢乱出门,发展又没啥信心。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找他谈心,为他鼓劲打气,并帮助协调帮扶资金,使他依靠养养和养鸭在2016年脱了贫。“俺昨天抽空到县医院又检查了一下身体,医生说比过去好多了,这样俺就可以放心的搞养殖了”。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把羊从圈里赶出来准备出去放羊。


       据了解,赵老村有贫困户160户40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89户220人,低保贫困户71户182人,因病致贫126户278人,因残致贫22户90人,因学致贫6户21人,其他致贫户6户13人,两年来,在户脱贫方面,扶贫工作队通过实施产业、就业、大户带动、光伏等一系列扶贫措施,截止到2016年底,已经脱贫121户304人;在村脱贫方面,扶贫工作队通过建立光伏发电站、村集体林地和深挖沟塘出租等方式为村里增加集体收入10多万元,2016年经过上级脱贫工作验收,一跃成为全省脱贫示范村,也成为全县30个脱贫出列村之一。

 

       “2017年,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加强脱贫致富工作:一是更加积极主动地争取项目,补齐赵老村未来发展的短板,重点发展郊区农业、休闲娱乐业、光伏发电产业及养殖产业;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利用国家金融优惠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取小额贷款,发挥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作用,使赵老村尽快脱贫;三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谋划。用足用好国家的扶贫措施,为贫困户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争取早日实现赵老村脱贫致富。”记者在结束对赵老村的采访时,阜南县委宣传部赴赵老村挂职第一书记、驻村扶贫队长 队长杜立新表示。

       千方百计邀请家乡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抓好“凤还巢”工程,以此带动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就业是阜南县实施精准扶贫的另一个重要“法宝”。沿淮濛洼最上游的王家坝镇王家坝村39岁的青年农民王恒亮20多岁时就出门打工,由于人聪明勤奋掘得了第一桶金,在打工地创办了一家箱包厂,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2014年底,在阜南县举办的“接您回家”活动上他结识了阜阳市委办公室赴王家坝村挂职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倪捷,在倪队长等镇村干部的感召下他回到了家乡创办了红亮箱包厂,在选厂址、筹资金、招工人等方面镇村干部全力支持,2016年公司实现产值600多万元,生产的旅行箱70%出口到印度,产品产销两旺,供不应求。全厂解决了近百名农民工家门口就业,去年有18个贫困户在该厂就业脱了贫。


 

       “因为王恒亮的箱包厂要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再建一个三层的生产车间,为了保证新建车间在用地、资金等方面的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所以,我们今天要召开个支委提议会”。记者来到王家坝村采访时,恰巧正逢王家坝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倪节在为王恒亮的箱包厂扩建主持召开协调会。





      “王家坝村去年脱贫能够出列,主要依靠本地资源开设特色饭店、发展各种养殖以及感召象王恒亮一样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增加就业。而全镇另一个脱贫出列村郎湾村却不同,该村土资好,最适合种植蔬菜,特别是种植的香葱闻名省内外,因此,镇村这两年大力扶持贫困户走种植香葱脱贫致富道路。”王家坝镇人大主席王洪海介绍。

       香葱一般在年前丰收销售,那时可以卖个好价钱。而记者在郎湾村看到该村副书记兼文书郎克山请了10多名老乡帮助采拔自己大棚内种植的1亩多地的香葱。“年前只顾得忙帮助群众脱贫的事了,所以耽误了自家香葱采摘。年前香葱卖到1.3元每斤,而现在每斤只卖0.4元左右,价格悬殊三分之二。”郎克山笑着对记者说。“只要乡亲们都富裕了,作为村干部,自己损失点没什么。”郎克山说。



        “王家坝紧依淮河,有着千古流传的郎家古寨九九八虎十二郎的传说故事和旖旎的淮河风光,还有着风光秀丽的四日湖风景,更有着闻名遐迩的王家坝闸。为大力发展王家坝旅游,王家坝镇在县美好办的牵头下与安徽省农行对接争取项目投资3.8亿,用于投资开发王家坝旅游,可以说王家坝旅游是顺势而为。美丽的王家坝、休闲的王家坝、度假的王家坝很快就能实现。到那时不仅解决全镇群众脱贫,更可以帮助全镇群众致富”。王家坝镇镇长余海阔对王家坝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16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摆上位置,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为核心,大力实施扶贫开发“486”行动计划,围绕年度脱贫时间表、路线图,严明责任、强化措施、奋力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一批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基本实现了30个贫困村出列、2.7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阜南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云川说。

  “扶贫要扶人,如果光是给钱给物,思想没跟上,扶贫是扶不起来的!”“去年县里启动精准扶贫“六项行动”,同步推进“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要求干部心贴心、面对面,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信心和斗志,摈弃“穷不思变”、“只伸手不动手”等思想。”中共阜南县县委书记崔黎说。

       扶贫车间不仅是让贫困户脱贫,而且还能让这些贫困户致富。记者在阜南县通过两天的采访,发现了该县各乡镇已经投入使用和正在建设的居家式、厂房式、龙头企业式、金融+扶贫式各类“扶贫就业车间”,据了解,扶贫车间建设按照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要求,通过“政府出资、部门援建、引企入驻、集体所有”的办法,在贫困村建立标准化就业扶贫车间,为返乡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就地创业,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小康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要靠双手和智慧加速发展,增加内生动力,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抓手,今年所有村都要建扶贫工厂。”“我们提出扶贫‘扶人、扶志、扶精神,脱贫、脱困、脱俗气’理念,鼓励贫困对象的勇气和斗志,接下来,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拼命干,带着贫困户肩并肩一起奔小康。”“脱贫只是目标,而让贫困户不仅脱贫而且还要致富才是根本目的”。崔黎表示。

       结束对阜南县脱贫出列村的采访后,天空下起了小雨。

       小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相信:阜南县的贫困群众在阜南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已经指日可待!(记者季思华 费之路 巩彬 文/摄 )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