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李锦斌深入阜南县沿淮行蓄洪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来源:阜阳日报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12月6日至8日,省委书记李锦斌深入阜南县沿淮行蓄洪区,进村住户,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李锦斌在调研时强调,我们不能忘了行蓄洪区、不能忘了行蓄洪区人民、不能忘了行蓄洪区孕育出的王家坝精神,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坚决啃下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变“蓄洪低地”为“产业发展宝地”,变“民生洼地”为“生态宜居高地”,确保行蓄洪区同全省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确保行蓄洪区人民同全省人民一道过上美好生活。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陶明伦,省委副秘书长方正、余三元,市委书记李平,市长孙正东等陪同调研、参加座谈会。

12月6日至8日,李锦斌一行来到王家坝镇李郢村等地,走访了20多户村民,查看群众居住环境和户改厕工作,调研生活污水处理站、香葱种植基地、镇卫生院和家庭农场,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了解村民的意愿和心声。
8日上午,在阜南县召开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阜南县、颍上县、寿县、霍邱县、阜南县郜台乡汇报了脱贫攻坚工作情况,部分省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就有关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听取大家的发言后,李锦斌说,行蓄洪区是一片牺牲奉献的土地,长期以来,我省沿江、沿淮行蓄洪区为确保流域防洪保安大局,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行蓄洪区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是一片深度贫困的土地,受自然和特殊地理条件的影响,行蓄洪区不仅是洪涝灾害频繁、人地关系复杂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贫困程度整体较深的地区,群众生活质量低、产业抗风险能力低、社会保障力度低。
李锦斌说,行蓄洪区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行蓄洪区面临的政策机遇好,党中央始终关心牵挂行蓄洪区发展,今年8月,省里出台了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举措,下一步还将研究谋划支持政策;行蓄洪区总体发展态势好,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行蓄洪区人民生活改善好,扎实推进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特别是以绣花功夫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行蓄洪区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好,充满着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精气神,这是行蓄洪区实现后发赶超的力量源泉。

(资料图)
李锦斌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只剩下三年时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当前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我们不能忘了行蓄洪区、不能忘了行蓄洪区人民、不能忘了行蓄洪区孕育出的王家坝精神,要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坚决啃下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李锦斌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部署,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要以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要求,实施农村“三大革命”为总体要求,以统筹规划、优化存量,补齐短板、完善基础,培育产业、适应发展,均衡服务、提升环境为基本原则,大力弘扬“王家坝精神”,以必胜的信心、顽强的斗志,集中火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变“蓄洪低地”为“产业发展宝地”,变“民生洼地”为“生态宜居高地”,确保行蓄洪区同全省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确保行蓄洪区人民同全省人民一道过上美好生活。

李锦斌要求,要坚持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相融合,更好地打牢精准扶贫基础。在理念层面上要把发展导向树得更牢,在工作层面上要把脱贫目标定得更准,在政策层面上要把支持力量加得更大。要坚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融合,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要坚定不移加快产业发展,继续大力发展适应性强、惠及面广的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渐进有序开展移民迁建,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台、分步走”的思路,严格控制行蓄洪区特别是庄台人口规模只能逐步减少、不能继续增加,下定决心把庄台整治好,科学选择迁建安置地,实行渐进式搬迁;要蹄疾步稳深化农村改革;要有力有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要坚持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与脱贫攻坚相融合,更好地补齐民生短板。当前重中之重,就是要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行蓄洪区的农村“三大革命”,从2018年到2020年在深度贫困县重点是行蓄洪区开展“三大革命”专项整治行动,同时,还要做好推动健康脱贫政策落地、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工作。要坚持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融合,更好地汇聚众志成城的力量。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李平表示,行蓄洪区是阜阳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焦点,我们将按照省委要求,着力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做好住房、就业等配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道路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产业、养殖业、生态旅游;强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