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地 >> 正文

返乡创业兴农致富 访太和县坟台镇农民实业家王士亚

来源:本站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初识王士亚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暖冬过后,需要一场春雨。冒着微微的凉风,驱车来到距太和县城39公里的坟台镇。采访计划是在创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方面找个亮点。镇党政办主任闫健民接待了我们,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世外桃源”。

       在距离坟台镇驻地坟台集1华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名叫胡寨。听到这个村名,就想它肯定有一定的渊源。追溯起来,确有典故。寨墙的陈迹,早已在那场浩劫中遁去影踪。但淳朴而勤劳的民风,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使这个村庄的人永远都不会陷入贫困。他们坚信:只要出力流汗,土地就会有好收成。只要团结一致,就没有锯不倒的树、没有迈不过的坎,也没有翻不过的山。

      眼前的胡寨,完全被拥进一座大农庄----这就是太和县文硕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士亚正在地里栽树。这位45岁的汉子脸膛黑里透着红,健康的身板稳重而坚毅,浑身散发出智慧和才干。闫主任向他介绍后,一双大手伸过来,厚实的手掌给人浑厚的热情和真诚。

    “俺可是农民,哪能承受你们几个干部来寻访哪!”他谦虚又腼腆地说。

   “朝前数三代,俺家也在附近种地呢。”我应和道。

   “哦,咱们是老乡哪!”

    爽朗的笑声感染着整个农场,氛围一下子温暖起来。我隐隐觉得,这就应该是新常态下新农民的形象吧。

 
曾经“随大流”,涌入“民工潮”

       在精巧而又布置得体的办公室里,王士亚侃侃而谈。听他讲创业史,让我有想写一部书的冲动。感觉他就是传奇,他的创业史就是一部很好的微电影。
      他为未来的农场描绘了一个蓝图,充满憧憬。他不谈自己,更多的是展望……

      他要忙着打理农庄了,礼貌地派助理王辉引领我走进这座诺大的七彩田园。

       “这边是大棚西瓜,那边是葡萄园。到了夏天,很多诱人的瓜果,惹人流连忘返。”

“还有,那边种的是山核桃,可是稀罕物。”

     这边、那边,都是大片大片的,令人目不暇接,我只有“哦、哦……”的份儿了。

    看着这美好的乡村景观,我不禁感染,一屁股坐到水渠沿上,与助理王辉拉起了家常。

     王辉也是个“文化人”,拉开架子,递过一支烟,攀谈起来。

     王士亚20岁那年,就背起行囊,跟着“大部队”,涌进“民工潮”。可是,他性格中就是不甘寂寞的人,从那时起,就开始不安分起来。这种不安分,并不是做不该做的事,而是走南闯北,寻求出路。先是打工,后来是带工,再后来就是自拉山头,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劳务企业。

    2003年,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和资金,他创建了“阜阳亚泰防渗工程有限公司”,承揽水库基础等大型工程。他开始干大事、挣大钱了!

    后来,他组织50余名高素质、高资质的工人,外派劳务到毛里求斯等国家,把生意做到了国外。

 
返乡办农场,创业显身手

    “第一桶金”带来的是不断的资金积累,王士亚务工遇机、经商逢时,出乎意料的顺利。可是,逢年过节,回到家乡,看到面貌依旧,总有一点点失落感。手头宽裕了,谁不想给家乡做点事儿呢?

     2013年,王士亚注册成立了文硕家庭农场。带领140多户群众,流转本村及相邻的张庄、小王庄1500余亩耕地,开始了再创业的历程。

     农田想出宝,科技离不了;要想田种好,水利不可少。首先,他就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把耕地整平,做成网格化的畦田。修铺1500米生产路,打6眼机井、疏浚3000米田间沟渠,开挖两面大鱼塘。

      王士亚是见过世面的新型农民,目光看得长远,既然干了,就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他请来农业专家,对1500亩耕地作了详细规划。长线型经济方面,他投向经果林。建设了高标准的果树采摘园,有60亩葡萄、60亩梨树、74亩桃树,还有130亩山核桃树。夏季到来,果树收获,这里将会是让人们流口水的地方,也能让乡亲过足“瓜果瘾”。

      为延长产业链,集中培育了60亩冬青树苗。他有个想法,到来年,这15000棵冬青,一方面可供应市场,用于绿化工程,另一方面种植在农场周边、沟塘沿岸,无疑又营造了一道风景线。

     他抛开传统的种植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温室和塑料大棚,提升瓜果蔬菜的质量。当年,就建立塑料大棚800个,种植蔬菜100亩。

      当家农作物方面,以玉米、大豆为主。种植150亩红薯作为原料,加工生产优质粉丝。目前,他的粉丝因系绿色食品而俏销,成为当地知名品牌。

      当年,260亩大棚西瓜因市场原因,亏了。他不气馁,今年又种了100亩。他相信,只要坚持,市场一定回潮,总有赚回来的一天。

      2014年底,他看准市场,又增加投入30万元,建设砖混结构结合钢构的高标准粮仓1100平方米,为积蓄和储存粮食奠定基石。

       男人总是很大气,一心想着创业,帐都忘记了算。细心的妻子帮着盘算一下,到如今,总共投入已经接近400万元了。

       创业者总是大手笔。只有高投入,才有大收益。他打算投资120万元,建设上千立方米的冷库一座,便于冷藏蔬菜、瓜果,“制造”反季节产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2020年之前,通过不断扩大再生产,他还计划追加投资1500万元,引进流水生产线,主产优质红薯干,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场竞争力。这样,不仅能对自家农场种植的红薯进行深加工,而且能解决附近农产品“卖难”问题。用镇党委书记蒋琼的话说,作为新型农民,能“带富”才是硬道理。

      现在的文硕家庭农场,软件充满着“文”的元素,硬件也已经足够“硕”了。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4部,大型拖拉机4部、小型拖拉机4部,还有各种辅助机械,从种到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看着十多部机械来来往往作业的场面,脑海中好象一下子浮现出丰收的影像,那遍野麦浪,将会是多么喜人的风景!
 
致富立大潮,兴农唱劲歌

    王士亚成功了,他没有因此满足,而是扎根家乡这一方热土,兴建家庭农场。王士亚致富了,他没有止步不前,心系桑梓,把资金投入到为父老乡亲服务方面,不仅创建闻名一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吸收本村及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他看到沿线个别道路还没有全部通上水泥路,群众行路不便,打算兴修“环村公路”,还要安装路灯、点缀花草苗木,对全村高压用电线路进行科学整改,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王士亚,一位既普通又传奇的皖北汉子。

     正欲离开这座农场时,天空飘起蒙蒙细雨,“春雨贵如油”哪!沐浴春雨中,我在想,这样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久的将来,又会呈现什么样的图景?
    不好意思打扰王士亚了,他依然在田地里忙活着。恋恋不舍地地走出这座千亩农庄,心目中那个形象越发清晰:王士亚站在潮头,豪歌大风,高亢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

(闫建民)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