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安徽 >> 正文

阜阳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全省第三

来源:阜阳新闻网 热度:0 时间:2020-04-06
导读:

颍州西湖 戴文学 摄

 

  站在颍州西湖边放眼望去,蓝天下,湖水泛起粼粼波光。绿色绵延,不知名的花朵开在路边,不经意间便是一幅动人的图景;远处,船艇破浪,风帆与水鸟齐飞……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近年来,我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格局,绘就了市民生活的美丽生态画卷。

  

  绿色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黄昏,站在颍州西湖边,远处是一片绿色,微风轻轻吹拂,带着淡淡的桂花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不少市民一家老小齐出动,或在湖边小憩,或泛舟湖上,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馈赠。

  

  颍州西湖是皖北重要湿地之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我市紧紧把握发展趋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努力打造阜阳湿地公园城市新名片,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日前,颍州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至此我市已有3处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阜阳市湿地公园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仅安徽颍州西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就达666公顷,湿地面积为486.10公顷,湿地率为72.99%。

  

  另外,我市还有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省级湿地公园(试点),湿地总面积达43657.87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47%,做到湿地能保则保。

  

  湿地保护只是我市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崛起 生态立市”方针的一个方面。

  

  五年来,我市全面实施森林增长工程,累计成片造林5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86万亩;完成义务植树7500万株。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积达277万亩,比2010年增加34万亩;活立木总蓄积达1223.9万立方米,比2010年增长3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92%,比2010年增长1.42个百分点。

  

  湿地公园建设、森林增长工程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我市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2014年3月份,《阜阳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颍淮蓝天工程”实施方案》出台,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加强对“扬尘、烟尘、粉尘”排放管理,努力实现灰霾天气减少、蓝天天数增加、空气清新宜人、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

  

  2015年是“颍淮蓝天工程”初见成效的一年,当年阜阳市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降至每立方米72微克,较2014年下降了17.2%。阜阳市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排名居全省第三位,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排名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

  

  绿色生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利用两个废弃矿泉水瓶子就能加工生产成一件漂亮的T恤衬衫,你见过吗?在界首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东锦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人们就能实地看到。

  

  成立于2011的东锦资源再生科技公司,依托园区丰富的再生塑料资源,先后投资3.6亿元,采用国内首创、自主开发的再生聚酯直纺涤纶长丝技术,利用废旧聚酯瓶生产出再生长丝及短纤。

  

  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将废弃的塑料加工拉成的细丝,正密密地织成一匹匹质地光滑、手感柔软的化纤布。在这里,再生资源实现100%高效利用。这些科技产品,更是漂洋过海,远销欧盟、美国、土耳其、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在界首,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015年,界首市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56亿元、92亿元,实现税收10.4亿元;界首循环经济近几年来的年均产值、税收增幅均在40%以上;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田营产业园,成为阜阳市首家税收超8亿元的园区。

  

  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84家企业入选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一;研发投入总量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以上,增幅保持全省领先。

  

  不仅在工业上,农业的发展上也从“绿”字出发。

  

  昔日,每到午收、秋收时节,秸秆的处理都是困扰农业大市阜阳的一大难题。而今,秸秆处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这几日,颍上县建颍乡秸秆加工基地的穆道雷正在做收购玉米秸秆的准备,因为再过一段时间玉米就收获了。

  

  穆道雷的秸秆加工基地将农民的玉米秸秆收购后,经过加工处理,变成青贮饲料,成为牛的“美食”。“这种饲料含有较多的乳酸菌、葡萄糖,闻起来很香,牛十分爱吃。”穆道雷说,喂5公斤青贮玉米秸秆可节约1公斤精饲料。同时由于玉米秸秆营养价值高,能增强牛的抗病能力,被养牛大户誉为“面包草”。近两年来,他生产的“面包草”外销至六安、淮南、淮北以及江苏,经常供不应求。

  

  从昔日的“狼烟四起”,到今天的秸秆全面禁烧,实现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在大力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普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把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先行措施等的推动下,我市真正做到了将秸秆“变废为宝”。五年来,人民群众对秸秆禁烧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绿色生活   让百姓生活在花园里

  

  天气晴好,傍晚时分,颍州区三塔集镇张寨行政村陈庄中心村的村民陆陆续续地往村文化广场聚拢,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昔日,陈庄中心村是一副破旧的面貌,垃圾成堆,污水横流。2013年,陈庄中心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为了改善破旧的面貌,村里先是出资硬化道路共4000米,并安装了路灯,建立起垃圾处理池,安排专人负责环境卫生。

  

  之后,村里又建设了篮球场、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为了让百姓望得见绿色、看得见清水,五年来,阜阳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三线三边”整治,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同时,加大了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稳步推进“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积极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户。

  

  如颍上县六十铺镇被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太和县李兴镇、大庙镇等4个乡镇、界首市邴集乡、泉阳镇等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颍东区新乌江镇李庄村等8个村、颍州区三合镇胡庙居委会等5个村被授予“安徽省生态村”称号。

  

  绿色生活不仅代表绿色环境,更成了一种生活理念。

  

  每天早上,家住城南的王蒙就会骑着公共自行车“小绿”去买菜。对她来说,“小绿”已成为她主要的代步工具,环保又健康。而与她一样的市民还有很多。阜阳市公共自行车从2015年1月份开始运行,截至目前,阜城借还车总数已超过3000万次。

  

  我市还大力发展环保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开展地球熄灯一小时、旧衣服回收等活动,广泛拓宽生态文明建设市民监督渠道。

  

  如今,市民自觉保护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主动倡导文明、节俭、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收藏分享邀请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