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地 >> 正文

阜南男子用小柳条编织“大梦想” 从养家糊口到远销海外

来源:阜阳新闻网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从年轻时因家庭贫困编柳“养家糊口”,到如今不断研发出精美工艺品,让老外爱不释手,20多年来,他的梦想在不断地做大——

学习柳编为了养活一家人

    11月9日,在位于阜南县经济开发区内的华宇柳编集团,马建科正在木工车间忙碌。

    “这几天,海外订单多得要命,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内,马建科大声说着,手里的木条不停地从刨齿机里“吐”出来,飞溅的刨花沫洒在他的头发和眉毛上。“我干柳编有20多年了!”

    今年52岁的马建科声音洪亮,他说,他的家就住在被誉为“中国柳编之乡”的黄岗镇。“那时候,学柳编纯粹为养活一家人。”说起以前的生活,马建科眉头皱了皱。在农村经济来源少,为了生活,他到附近的柳编作坊跟着师傅学编一些农用产品,在集市上卖。

    “那时,只有穷人的孩子才送去学这手艺养家糊口。”为了尽快学到技术,马建科每天早上天蒙蒙亮便走到作坊,夜晚又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着漆黑的路回到距作坊6公里的家。他的手掌(了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茧子,手指被柳条划了一道道伤口,但他从来没有说过苦和累。

勤无难事拆20遍也要搞懂

    凭着辛勤劳动,马建科的家境逐渐好起来,柳编技术也突飞猛进。

    “以前编的都是传统的箩筐等。”在广交会上,琳琅满目的花篮、工艺饰品让他们大开眼界。“看着容易,做起来难!”马建科说,他们买回来一件精致的柳编工艺品研究时才有体会。“不认得钢尺上的刻度数和公分!”马建科自嘲地说,拿着钢尺量了物品后,上面密密麻麻的刻度数就像“天书”。

    “没有办法,就用手画格的土办法数长度!”“还有一次,我们买了一件藤制品回来拆掉研究。”马建科说,把物品拆掉后,谁知道在重新安装时,怎么也安装不好。“大家都着急啊!”“再难也要搞懂!”他们几个技术人员“闷”在屋里整整一天,拆装了20多遍,最终,摸懂了编织技术。马建科意识到,光勤劳还不行,还要“充实”脑袋。他买了60多本编织技术和计算方面的书籍。深夜,家人都进入梦乡,他则在微弱的灯光下吸收“营养”。

    “天下无难事,就看你可用心钻研了!”马建科笑着指着窗外编织的工艺品说,每次他参加展销会,看到有好的编织工艺品,他就记下,回家后潜心研究。“我边编,边琢(创新!”马建科说,创新产品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才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不是师傅大家相互取长补短

   “我们的技术都是马师傅传授的。”在公司研发室,三十多岁的高俊章说,他跟马建科学艺有六七个年头了,马师傅和蔼可亲,公司里好多工人都是他带出来的。

    “你看,这是马师傅的创意。”高俊章拿起身边一个锥形木制品告诉记者,上次去广交会回来后,马师傅想到外国人过圣诞节,他就灵感一来,设计编织圣诞工艺品。

   “大家都是互相交流,我可不敢称师傅!”憨厚的马建科不好意思地说,技术上不能说谁是老师,遇到不懂的,大家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就解决了。

    “编织原料也从单纯的柳条向藤条、草绳、柳铁、木片等原料转变。”马建科说,把绘画与编织技术相融合,创造出仿生类、仿古类等产品。“知识不断在更新,和年轻人在一起工作,可以取长补短!”

    2010年,应阜阳市残疾人联合会的邀请,马建科手把手地把柳编技术传授给残疾人。“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我感到他们一样有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马建科说。

用小柳条编织“大梦想”

   马建科一个月基本工资能拿到3000多元,如果遇到加班,能拿4000多元。“以前编织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咱的思想也改变了!”马建科说,孩子都长大成家立业了,家里又盖起楼房。“公司住的地方装了空调,回家还有车接送。”

   “近年来,我研发近200多件柳编产品,今后,我要脚踏实地干下去,研发出更多的精美工艺品,让‘阜阳制造’远销世界各地!”马建科信心十足地说出自己的梦想。

原标题:小柳条编织“大梦想”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