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坟台民族村:产业扶贫带来希望之光
来源:阜阳热线网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县畜牧局指导民族村养殖业发展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在县、镇领导的关怀下,该村“两委”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不等、不靠、不要,引领贫困户走“专业合作社+农户”道路,自主创业,大力发展规模养牛,目前已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这个村一度兴起“养殖热”
民族村由15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7864亩;总人口5160人,由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彝族四个民族组成,20%为少数民族;其中教门庄自然村有回民1230人,建有清真寺一座。
坟台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段伟岸告诉笔者:数年前,民族村的养牛、屠宰行业如火如荼,家家户户都参与这个产业,养牛、贩牛、屠宰、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经纪人、销售员的足迹遍及全国十多个省份。近年来,随着农机化推进,农户喂养耕牛或肉牛的越来越少。加上这个村地理环境偏僻,留守村里的多是老年、妇女和儿童,无力从事养牛,造成屠宰业货源缺少,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经营,无论养殖业还是深加工,都逐年萎缩了。尚有少数几户还坚持屠宰、销售,但已形不成规模。
重振养殖业雄风
镇主要负责同志会同片区指挥部干部,帮助该村剖析近年来村里养殖业、深加工由盛转衰的过程、原因,计划调整产业结构,重振和发展养殖业,走产业扶贫道路。
民族村党总支书记王自明在镇里召开的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表态:“我们村一定要重振养殖业雄风!”说干就干。由村“两委”牵头,3月16日,该村成立了前程养殖专业合作社,6名发起人中,有3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考虑到养牛是高投入的产业,需要注入大量资金,开展规模养殖,抵御养殖风险,否则,难成气候,也不利于形成产业链。于是,他们引进了“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操作模式,由贫困户用土地、贷款、劳力资源入股,形成共同体,联合开发脱贫资源,走共同致富道路。
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在村干部的动员下,后王庄、朱庄自然村的16户村民拿出22亩零星地、荒废地,每亩每年租金600元,解决养殖场用地问题。
养殖专业合作社投入80万元新建2000平方米肉牛养殖小区,首批入住肉牛养殖户17户,最多的农户养22头,最少的养10头。配套建设了检疫室、青贮室、粪便发酵处理室等,建成科学化生态养牛场,购置饲料加工机、收割机等设备,总投入200余万元。合作社实行“六统一(统一引种、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管理模式,对入住农户进行管理和服务。
为实施产业脱贫规划,更好的扩大规模,吸收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村“两委”召集群众代表会议,公开吸引贫困户参与养殖发展计划,由合作社担保可申请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作为合作社入股资金,入住养殖小区。前程养殖专业合作社研究决定,每年付给每户3000-5000元的分红,实现互利双赢。
养殖场开张了
5月9日,村书记王自明、主任李景飞、文书张贺一行到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与该地旭丰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玉东对接,开展长期合作,由公司负责提供优质肉牛,办好防疫、检疫,由经纪人派出技术员跟踪服务、专业指导,该村周李庄48岁的兽医李绍宇担任防疫员、技术员,确保肉牛质量和养殖品质。
第一批购进西门塔尔良种肉牛75头,每头10100元。养殖场养殖场开张了!一系列脱贫攻坚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
在刚引进牛苗的关键时刻,5月12日,太和县畜牧局局长马桂贺带领技术员来到养殖场,指出建设养殖大棚等发展方向,对饲料青贮、放养等养殖技术提出意见,象一场及时雨,给合作社入股农户以莫大的鼓舞。
产业扶贫带来希望之光
这个养殖场计划9月份再引进肉牛200头。到今年年底,存栏可达300-400头、至少产生效益120万元,不仅解决了该村及周边秸秆综合利用问题,还能为本村剩余劳动力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40多个贫困户实现脱贫。
不久的将来,养殖小区全部建成后,可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农户200多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可出栏肉牛2000头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户均收入4万元,能够进一步壮大合作社队伍,扩大养殖小区规模,促进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闫健民)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