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地 >> 正文

苏颂与颍州

来源:阜阳热线网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人,同安旧属南安县,故又称其为南安人。苏颂父苏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苏颂因徙居其地,故其亦自称丹阳人。苏颂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博物学家。北宋哲宗时宰相,北宋著名贤相之一。他学问渊博,对经史、百家之说、图谶、音律、天文、算数、山经、本草等无一不精通。《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著述甚丰,曾奉诏校订各类医学典籍、《风俗通义》,编《华戎鲁卫信录》二百五十卷。著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新仪像法要》、《本草图经》等。他最突出的成就在医药学和天文学。元祐年间,他受命设计制作成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英人李约瑟博士说:“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他是一位突出的重视科学规律的学者。”
      皇祐二年(1050)七月,欧阳修离开颍州,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兼南京留守司事,苏颂时为南京留守推官。欧阳修委以政事,非常放心,曰“子容处事精审,一经阅览,则修不复省矣”。曾任宰相的杜衍把自己的从政经验悉心传授给他,并料定苏颂日后必定为相。
      嘉祐六年(1061),苏颂以富弼、韩琦荐,出知颍州。《宋史》本传:“富弼常称颂为古君子,及与韩琦为相,同表其廉退,以知颍州。”苏颂在《颍州谢上表》中说:“昨奉敕差知颍州军州,即以三月十五日到本任赴上讫者。初蒙补郡,遽忝近封。”到颍州任知州,是苏颂第一次做地方大员。其《颍州到任谢二府启》云:“自国而南,颍为善郡。长久之寄,时号优恩。昔之偃息以作藩,莫非朝廷之旧望。”苏颂到颍州任职是很高兴的,一是外任为其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二是颍州为善郡,乃悠游偃息之地;三是过去到颍州做官的多是朝廷重臣。
 
 
      苏颂在颍州留下不少诗文作品,其中写颍州西湖的诗作就有十多篇。苏颂做颍州知州在欧阳修之后十多年,这时颍州西湖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形成了气候,产生了影响。苏颂《补和王深甫颍州西湖四篇》均以颍州西湖景点为题,分别是《甘棠湖》、《宜远桥》、《竹间亭》、《明月舫》,其中甘棠湖和明月舫在其他宋代诗人的笔下都没有出现过。《甘棠湖》诗云:“为湖始何人,人贤物亦久。所以甘棠名,百年犹不朽。”甘棠典出《诗经》,以谓德政。《明月舫》诗云:“明月照寒宵,湖水白如昼。纵览泊中流,清光应可就。”这首诗应该是初冬的一个月明之夜游西湖所写,意境很美。“清光”指月光,应手可触,伸手可接。
      诗题中的王深甫即王回,字深父,福州人,后徙居汝阴,遂为颍州人。苏颂与王回早年在开封同学。苏象先(苏颂孙)《丞相魏公谭训》云:“祖父知颍州,王深甫居乡里。”王回《抱关赋》序云:“嘉祐五年,回始仕为卫真县主簿,日负吏责,闵己之不如古人也,作《抱关赋》。”诗题云“补和王深甫”,可惜王回的四首诗我们看不到了。
 
 
      在北宋写颍州西湖的诗人中,苏颂是以西湖景点为题,写诗最多的一位。从苏颂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科学家的诗人,其观察细致深入的特点。
      他有《和梁签判颍州西湖十三题》诗一组。梁签判为梁师孟,字淳之,曾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公事。这组诗共写了颍州西湖的十三个景点,除其他诗词中提到过的飞盖桥、女郎台、缬芳亭、去思堂、西溪外,还写了涵春圃、射堂、碧澜堂、野翠堂、临胜阁、清风亭、四望亭,这些景点在其他宋人的西湖诗词里大都没有出现过,多亏苏颂给我们记录了下来。由此可见当时颍州西湖风物之美,胜迹之多,游客之盛。
      从苏颂的西湖诗中,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些对其他宋人已经写过的西湖建筑、景点的深入了解。如《飞盖桥》诗云:“朱桥矗矗两园间,湖水平时柳可攀。车马等闲湖上去,游人常踏月中还。”对飞盖桥颜色位置的描写就非常具体。飞盖桥为红色,是架设在两个园林之间的通道。这首诗可与欧公的《飞盖桥》诗对照起来看。其《缬芳亭》诗云:“春来何处花最繁,湖水西头百亩园。无限游人折红蕊,可怜桃李自无言。”我们由此诗可知缬芳亭位于西湖西部,面积约百亩,以种植花木为主。如果有那位画家今天要创作一幅北宋颍州西湖胜迹图,这些都是非常宝贵而可靠的资料。
     《去思堂》诗云:“丞相临人以惠和,三年乡校起弦歌。至今旌旆曾游处,犹道当年乐事多。”这里说的丞相是晏殊,晏殊知颍三年,重视教化,成果丰硕,而且留下了故事和传说。
      《女郎台》诗云:“荒台孤映拂晴霓,曾是诸侯筑馆基。一郡人夸最高处,年年长作会春期。”给了我们关于女郎台的重要信息。一是已经成为荒台;二是说女郎台是诸侯所筑馆基,是人工筑成,这一说法就比较符合历史事实;三是一郡最高处,是当时颍州地理标高性建筑;四是年年佳期,女郎台都是人们会聚的处所,是一处胜迹。
      苏颂以《西湖》为题的诗是这样写的:“椒泽疏源势不休,绕城冰玉湛寒流。凫鹥容与菰蒲乱,占得江湖一望秋。”说西湖的水源,湖水绕城而过,是有源有流的活水。椒泽应指椒陂,与西湖有水路相通。凫鹥之类水栖动物在西湖生活得非常悠闲自在,菰蒲之类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占得江湖一望秋”,占,具有,享有。温庭筠《太子西池》:“柳占三春色,莺偷百鸟声。”江湖的秋色在西湖一览无余,得以全面展现。
 
 
      苏颂《刁景纯学士寄示嘉篇,述过颍游览之乐,不鄙虚陋,曲蒙推奖,感叹不足,辄用本韵,通成五十,仰答来贶》诗,是在颍州所作。刁约(9941077),字景纯,润州丹阳人,北宋名士,与欧阳修同年进士及第。此诗五十韵,共一百句,传达了很多关于颍州和当时社会的信息。诗云:“昔岁寓文馆,雅志慕藩屏。尝闻近畿州,胜绝惟南颍。十年走京华,官局苦闲冷。欲求一麾去,敷奏囊章请。适会择兹守,乘时窃侥幸。”“去都时值秋,到官月逢寎。此邦信名区,民愿俗无警。昔守皆巨公,今犹蒙镇靖。非才偶承乏,继治实多幸。前贤有规模,遇事见要领。因兹颇闲暇,得以探物景。溪湖绕郡郭,台榭跨岗岭。春媚花百名,秋香荷十顷。野色连莽苍,水容迷渌净。虹驾逵路长,鹢泛源流永。幽寻穷胜处,登陟疲足胫。适意自留连,对人成诧逞。是时汴流阻,北客多过境。”最后两句说到当时颍州的水路状况,是当时南下的重要交通要道。
      苏颂的《王子直挽辞二首》,是在颍州任上所作,其一云:“嗟若时之彦,怀哉昔并游。十年追几砚,一别见坟丘。满目皆尘迹,伤心未白头。风流何处尽,颍水去悠悠。”其二云:“逝者日云远,人情犹感伤。素车来隧路,奠哭起高堂。”王向,字子直,王回弟,北宋时颍州人。《苏魏公文集》卷七十一还有《祭王秘校文》:“呜呼!予与子直,世笃行朋仪。越在稚年,游从讲谊。两家情亲,各有兄弟。辇寺同馆,秋闱并试。”“今来汝阴,子以丧归。……幼子未立,母兄治丧。交友来吊,抚事悲伤。”
      苏颂与欧阳修谊兼师友,他有《和欧阳永叔少师会老堂唱和诗三首》,分别是《寄汝阴少师》、《和南都赵少师》、《和汝阴侍读》诗。汝阴少师指欧阳修、南都赵少师指赵槩,汝阴侍读指吕公著。会老堂唱和是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退居颍州之后,赵槩来颍州探望欧阳修的事,当时吕公著为颍州知州。《续资治通鉴长编》云:“(熙宁三年四月戊辰)御史中丞吕公著可翰林侍读学士、知颍州。”苏颂诗中“金华旧侣三贤并,绿野先归二老同”句,可与欧公《会老堂致语》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对读。苏颂诗中“三贤”,即欧公诗中的“三学士”,指欧阳修、赵槩、吕公著;苏颂诗中的“二老”,即欧公诗中的“两闲人”,指欧阳修和赵槩。苏颂《寄汝阴少师》诗后自注云:“公尝见约,异时颍上相寻。某亦有意乞麾,以依旧馆。”给诗作了背景介绍。
 
 
      苏颂知识丰富,对颍州的历史非常了解,他的《和汝阴侍读》诗首联云:“出守尝希阮仲容,剖符仍继夏侯公。”“出守”句用了颜延年《五君咏》诗咏阮咸的典故。“一麾出守”为京官外任的典故。阮咸字仲容,曾由京官外任始平太守。用这个典故是写吕公著的,吕由御史中丞出任颍州知州。御史中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监察部长,是很重要的官职。“剖符”句作者自注云:“汉剖符封縢公为汝阴侯。”剖符,分封授官。符,虎符、符节、符信,縢公即西汉夏侯婴,官至太仆,初为縢令奉车,故号縢公,后即用以为典。作者用汉代剖符封縢公夏侯婴为汝阴侯事,也是说吕公著的。尾联“自嗟流落江湖外,不得尊前听燕鸿”句,作者自注云:“故相临淄公守颍日,有《燕鸿》等歌词五阕。”故相即晏殊,至和元年(105463岁时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说欧阳修、赵槩和吕公著在颍州聚会,诗词唱和的事,又以晏殊知颍为典故。自注说晏殊在任颍州太守时,曾经作《燕鸿》等歌词五阕。宋代的词在当时都是可以唱的,也是以唱的方式流传,《燕鸿》等歌词五阕在苏颂知颍州时期应该还在传唱。
      苏颂《和欧阳永叔少师会老堂唱和诗三首》与《欧阳文忠公挽辞二首》均在婺州所作,可以对照起来看。《挽辞二首》下有小序云:“某到东阳累月,不闻中朝士大夫新作,颇有孤陋之叹。忽得颍上故人书,录公会老堂唱和诗词为示。远方见之,不胜企耸,辄遍和以寄献。未几,闻公讣音,且思昨寓书时,乃公梦谢之月。因怆前事,作哀辞二篇,以述感旧怀德之思焉。”东阳此处指婺州(今浙江金华),苏颂熙宁五年二月(1072)任婺州知州,欧阳修熙宁五年闰七月卒于颍州。
     《挽词二首》之一云:“道济三千子,文高二百年。朝廷得王佐,经术有师传。笔削书才就,弥纶志未宣。平生思颍事,倏忽启新阡。”道济三千子,说孔子;文高二百年,说韩愈。以之为比,可以看出欧公在苏颂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这也是当时人对欧公的基本认知。
      苏颂嘉祐七年(1062)三月到任颍州知州,嘉祐八年(1063)三月,仁宗卒,英宗即位,召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在颍州只有一年时间,留下作品却不少。他在颍州曾作《祭颍州通判鲜于推官》、《颍州谒庙》;另有《祭诸庙谢雨》、《祭张龙公龙王庙祈雪》、《祭张龙公龙王庙谢雪》、《祭张龙公龙王庙谢雨》,这几篇祭文涉及嘉祐七年颍州“自秋涉冬,旱气为虐”,“长阳寖諐,历时不雨。农畴罔辟,播种后期”的情况,也是可贵的历史气象资料。
      苏颂在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精深的造诣,在这方面有不少文字,其中《题维摩像》是在颍州所作。据唐张彦远《古今名画记》载,兴宁年间(363—365),顾恺之曾经在瓦棺寺作壁画维摩诘像,杜牧曾让人摹写十余本,其一传至汝阴。苏颂文章说:“汝阴太守某人也,不敢携去,至今置于州廨。丞相晏淄公镇颍日,尝语从事鑱石以纪其始末。嘉祐壬寅(1062),予领郡事,暇日数取以观之。……今所存者,盖再经謄搨矣。然而气象超远,仿佛如见当时之人物,已可爱也。想慕不足,因命工人即其本移写,藏之家楮,又题于像旁。”苏颂这篇文字又为我们提供了晏殊和颍州书画方面的资料,弥足珍贵。
 
 
      苏颂在颍州的著述并不仅仅在文学方面,其主要著作《本草图经》就是在颍州完成的,苏颂《本草图经序》后有一段文字云:“嘉祐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新差知颍州军州兼管内劝农管勾开沼沟洫河道事、骑都尉、借紫臣苏颂谨上。”苏象先《谭训》云:“祖父嘉祐中奉诏同修《本草图经》,时掌禹锡大卿为官长,博而寡要,昧于才识。笔削定著,皆出祖父之手。”苏颂到颍州并不是为了休闲的,他是为了腾出时间,完成他的一些重要著作。
      苏颂还有一些诗文,不是在颍州所作,但与颍州有关。他有《送勾谌太博通守汝阴》诗,勾谌资料不详,苏颂诗云“十年京国同游者,何日如君补外行”,梅尧臣、韩维、刘季孙也有送勾谌通判颍州诗,说明那时勾谌在京城。 嘉祐六年苏颂首次外任,梅尧臣嘉祐五年(1060)年去世,苏颂此诗至迟应作于嘉祐五年之前。
  
      苏颂有与颍州有关的墓志三篇:其一为《颍州万寿县张君墓志》:“斯立,名挺卿,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宗古之子,尚书工部郎中、直集贤院象中之孙。……上官荐其才,徙颍州万寿县令,遂举诏科。以治平二年(1065)六月三十日卒。”治平二年苏颂在京城,为三司度支判官。张斯立是苏颂妹夫,另一篇《万寿县令张君夫人苏氏墓志铭》则是为刘斯立夫人苏氏所写,铭曰:“苏氏,予长妹也。……熙宁五年(1072),从予奉板舆守东阳。二月十二日,过桐庐县漏港滩失舟,吾妹年四十二,与獐老暨予一子颍士同日而亡。”苏氏,苏颂的大妹妹,小苏颂十一岁,其丈夫刘斯立去世之后,归宁母亲河南郡太君,日日奉侍。熙宁五年二月十二日,苏氏随兄苏颂赴任婺州途中意外去世;獐老为苏颂外甥张康叔,苏颂妹妹的儿子;颍士为苏颂子,年十岁,均同日去世。这两篇墓志铭可以与苏颂《漏港滩祭男颍士》、《祭亡妹张氏五县君》和《祭甥张氏子念二郎獐老》三篇祭文对照阅读。
      苏颂还有一篇《少府监致仕王君墓志铭》,墓志铭所写的王君隐甫名山民,买田治第颍州,遂为颍人,年六十六致仕归颍,后三年,熙宁四年(1071)四月,终老于颍州私第,葬于汝阴县旌义乡新安原(不知今在何处)。又十二年,夫人张氏去世。合祔前期,苏颂应王山民子女要求撰写了这篇墓志,涉及到颍州的史实,以及作者与墓主的交往,如:“由京师舟行东南五百里而近郡曰汝阴,地濒淮颍,厥土良沃,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言卜居者莫不先之。故自庆历以来贤士大夫往往经营其处,以为闲燕之地。嘉祐中,予忝麾守。时长乐王深甫徙闽籍占著郡内。未几,颍川辛成之罢郡鄂渚,过增留居。而同郡王君隐甫来自寿阳,治第中郭,常与二人者游。皆以侨寄,遂为乡党邻里焉。深甫,予友也;成之,亦予从外舅,在郡过从甚数。因而接君甚款,每燕游造适,而三君未尝不同之。”这篇墓志文字较长,内容丰富,很有价值。
      苏颂还有一篇《祭颍州通判鲜于推官》,祭文云:“君之奄忽,哀感路人。邈而诸孤,茕然老亲。赖君以生,天胡不仁?既夺其寿,其居则贫。翩翩旌旐,颍水之濆。酒醪既酌,荐俎交陈。词以寄哀,闻乎不闻?”由于有关资料缺乏,这位天不假年,曾经任颍州通判的鲜于都官究竟是谁,以及祭文作于何时,尚无法考实。
 
链接:
王秋生被聘为阜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近日,阜阳日报社资深编辑王秋生被阜阳师范学院聘为兼职教授,为该院文学院新闻专业学生授课。
      王秋生1982年从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长期在阜阳日报社工作,有着丰富的新闻与文艺编辑、写作经验,并参与了《中学生写作报》《颍州晚报》的创办和编辑工作,主持创办过阜阳日报《京九周末》,其从业经历和成绩,受到新闻界同仁和社会的广泛肯定与好评;其办报经验曾经被《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被收录入《中国新闻年鉴》。
      2001年以来,王秋生利用业余时间,倾心于地方文史研究,以及传统经典研究和普及工作,出版《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七颂堂集》(点校本)、《颍州西湖—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合著)、《孟子经典百句》、《诗经经典百句》、《生活之前—从精读论语名句开始》、《合肥诗词》注释本(合著)等著作,并撰写了一系列文史方面文章和论文等,曾经两次获得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年8月,安徽省文史馆、安徽省作家协会、阜阳市委宣传部联合在合肥为其举办了作品研讨会,与会省市领导和专家、作家对其所取得的成绩和奉献精神一致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王秋生同志被评为国家一级作家,成为阜阳日报创办六十多年以来首位被评为正高职称的人员。其所获得的一级作家职称,亦填补了我市作家系列职称的空白。             史鉴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